读书 | 小学教育系开展第一期《回归教育经典、助力师德养成》“师生共读”读书会
发布时间:2022-05-08 13:24:19 来源:师范学院


有爱筑梦

爱伴成长

    我们需要不断提醒自己,教育是一种与人相处的学问,一种成年人与孩子相处的学问,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育的智慧和敏感性比教育的技术性更加重要!                 

——《教育的情调》 

5月6日,在书院校区,小学教育系开展第一期《回归教育经典、助力师德养成》“师生共读”读书会,本次师生共读书目是世界著名教育思想家、教育现象学的开创者范梅南的经典之作《教育的情调》,由小学教育系主任国晓华老师带领,小学教育专升本21级1班和2班阅读过本书的同学参加了本次读书会。首先,国老师介绍了开展读书会的目的,结合自身的教育经历分享了《教育的情调》这本书前言、序言、正文等精彩的内容,随后每位同学将自己阅读时最深刻的部分和大家进行了分享,讨论交流氛围热烈,整个读书会时间持续了两个小时。


陈婷婷同学的分享

在范梅南教授的《教育的情调》这本书中,是关于现实生活情境中对儿童生命成长的描述与揭示,它告诉教师,如何带着敏感、机智和爱,进入孩子的世界,敞开孩子生命发展的无限可能。进而因材施教,给予儿童所需的教育之爱,“奏出"教育情调的美妙乐章。

16个小故事,却让我们读的爱不释手,回味无穷。给予了我们丰富的启发。其中最值的铭记于心的三点:第一,教育与教育爱不可有须臾的分离;第二,教育的敏感性与机智无比重要;第三,好的教育一定离不开教学反思。

在《父母亲》这个小故事中:母亲自己不喜欢琴,却让自己的女儿去练琴,每天例行公事一样地催促孩子却忘却了孩子到底喜不喜欢弹琴。而另一个家庭中父亲兴致盎然的弹奏琴弦,房间里飘荡着动听的音乐,孩子也不自觉地拿起小提琴盒融入这美妙的乐曲中,沉浸在琴声中。想一想,同样一件事却有极大不同的表现。显然,孩子对情绪和气氛的每一点变化都很敏感。作为“教师”能积极地分辨出对成长中的孩子而言什么适合什么不适合的能力是重要的,这也告诉我们,带着教育的敏感性和机智,关注孩子的独特性,情境的独特性和个人生活的独特性,为孩了寻求一条适合发展之路。与孩子一起找到他们的兴趣点,我们都深知没有什么比一个人不情愿地拿着令他觉得不自在的“乐器”更让人难受了。这也会让她缺失了对美的追求与欣赏。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影响最重要的就是父母和学校的教师。小孩子们都具有向师性和模仿性。因此在他们成长过程中,我们需要审视自己,改造自己,用“小孩子般”的生活体验去做事以便让他们有一个更健康的学习对象,并要亲密地与孩子交流玩耍、倾听、陪伴、学习他们,给予他们温暖的爱,因为孩子,我们有了希望。希望是一个美好的词汇,它体现了人们对世界的热爱及努力去创造的动力。让人相信万事皆有可能实现的希望,也就对任何事情都抱着一种开放心态的感觉。

书里还有一个小故事:小学四年级的一位女学生,在考试前信心满满,但成绩下来后却事与愿违,于是不断指责自己,并在虚荣心的驱使下用橡皮擦去错误,改正拿去让老师加分。想想,如果你在深知事情真相的时候会怎么做?这位机智的老师竟温柔说: "哦,或许是我错了,错就改正,人就该诚实,对吗?”分数虽改但意味深长的话语却这能在无行之中教育了孩子诚实做人,在不伤害学自尊心的同时让学生觉悟。这样的事件应该很常见,但其他老师又会怎样处理或批评,或纵容。这也可见教育机智亦是要在不同的教育情境中实施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

书己读完,但在这本书中汇聚的力量却很强大让我思索在以后我的教育生涯中,如何去奏出美妙的教育情调。通过教育体验的小故事去反思教学行为,并且带着教育敏感、机智和爱,保持对生活的开放和好奇,给予学生爱、关心、希望、和信任,去努力成为一名“好老师”


安佳明同学的分

《教育的情调》这本书和我以往所读的教育方面的书很不一样,这本书是以一个个故事向我们呈现了所谓的教育的情调,读后有一种耳目一新之感,会希望自己以后也成为一个有情调的教师,一个充满着教育机智的老师。

我对书中“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到”这一篇的故事感触颇深。在现在的教育背景下,学生们好像被无形之中分为了三类,一类是优等生,一类是中等生,成绩不上不下,在班里面默默无闻;一类是差等生,成绩不理想,总爱调皮捣蛋。然而,优等生和差等生往往是教师的重点关注对象,而对于中等生这一类来说,不提起名字可能都感觉不到他们的存在,这些学生往往也是我们老师最容易忽视的一个群体。他们不像成绩好的学生那么引人注目,也不会像问题学生那样经常被老师找来谈话。他们很少能够获得老师和同学正面的肯定和尊重,他们常常因自己的成绩不理想而自卑,对于很多事情只是默默地承受,我们似乎很难听到他们的声音,或者说我们投向他们的目光确实太少了,他们成为了我们最容易“忽视”的人群。但被“忽视”的这些学生往往是最需要被“看到”的。其实他们的内心并不想被忽视,也在期望着老师的目光,希望老师能够看到自己的表现和进步。他们不奢望老师能够给予当众表扬或者肯定,或许有时候一个眼神的肯定,一个会心的微笑足矣。当他们感受到了自己被“看到”的时候,也会尝试主动去突破自己,变得积极主动。对于老师来说,这可能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但是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这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突破自己是很难的,尤其是那些默默无闻的孩子来说,如果成功的迈出第一步,我想以后的路都会很顺畅。

对于这点,我深有体会,我以前也是这样一名“默默无闻”的学生,有时甚至怀疑老师,可能连我叫什么名字都不知道。到大学以后,我在辅导员的带领下,积极地参加各类活动,去尝试一些自己都觉得完成不了的事情,开始不断地突破自我,我发现经过一段时间,我变得开朗自信,遇到麻烦的时候,我都觉得对我来说“那都不叫事儿”,因为我知道办法永远比困难多。我记忆犹新的一句话是:被爱滋养的孩子是幸福主动的,我就在导员的滋养下,慢慢地走向自己的舞台,开始变得自信独立,做事大胆,人前人后不再畏惧,我觉得这对我来说真的是一种成长。看过这样一句话:“作为教师,我们要有太阳的姿态,不管学生是参天大树、还是田间小草,都要让他们有得到阳光普照的权利;不管他是富贵的牡丹,还是路边羞涩的小花,都要让他们有开花的权利。”所以作为老师的我们,应该对学生应该多一点关爱、理解、期待和表扬,就像一缕阳光照进他们的心田,给予他们信心、勇气和力量,让他们有奋进的源泉和动力,让我们用爱照亮那些容易被遗忘的角落,去关注那些“容易被忽视的学生”,愿每个孩子都能被看到。

钱晶晶同学的分

在《教育的情调》一书中有两个在全篇反复出现的词“教育的敏感”、“教育机智”。教育绝不是条条框框的约束,教育是生活体验,是一种与人相处的学问,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的智慧和敏感性比教育的技术性更加重要。我们所接触的都是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孩子,因此教师只有投入自己的真情才能走进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应该让每个孩子被看到,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

读完后让我感受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一是教育的敏感和机智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得不拥有颇为敏感的教育敏感度和较好的教育机智,不但可以使很多不好的事情防患于未然也有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我们都知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或许初次步入工作岗位并没有很好的教育敏感和机智,但是它可以通过长期的实践来积累经验,获得敏感度的提升,及时感知自己教育偏移,在面对突发情况时我们能够合理运用教育机智处理问题,尽可能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为学生创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教育的机智没有现成的框架,它在一个瞬间发生,好的教育者能够抓住这些瞬间。

二是关注学生的体验也就是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学生,要能感受到学生的体验,从而改变我们的教育教学方式。老师一个肯定的眼神,一句鼓励性的评语也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或许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做出改变,或许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树立自信心。

三是教育需要大爱思想大爱教育,论其简单,实则艰难。践行大爱教育,作为一名园丁,让我们向下扎根,向上发展,用爱去感化学生,用爱去滋养学生,因为被爱滋养的学生能够学会主动地追寻。这种爱不仅仅是说说而已,是要行动起来的,在实践中不断地让学生成长、让自己成长、让教育开花!花期不同,切勿揠苗助长,静待花开,慢慢成长!

四是教育需要及时反思范梅南说:教育的智慧需要一种反思的能力,需要我们关注教育生活的体验,不断去质疑自己的立场,时常想一想,这样的体验是什么样的呢?其实,不论是做什么工作,反思能力都很重要,甚至可以说它在我们人生道路上起着决定作用!

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自厚而薄责于人。及时的反思不但有助于教学的成长,也会使个人综合素养得以提升。在日常的教学生活中我们应该及时反思,常反思,善总结,永远不要停止成长! 

通过这次的读书交流会,相信同学们也收获匪浅,也希望同学们不论是在会上还是会下多多交流,分享自己的心得与收获!毕竟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