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第二届“学而不已”读书会—读书心得展示
发布时间:2022-04-22 21:47:16 来源:师范学院

      《活着》读后感              

      读书心得分享人:应心2001张鑫

  活着是为了什么,或许我们许多人一生都在刻苦的思考这个问题,但真正理解的也不过是了了无几,也许活着就是一份信念,一份支持,让我们即使身处逆境,也能热爱生活。也许福贵不过是生活在中国底层的人,他的故事也许是在这大千世界中每天发生的事。这本《活着》不仅是讲述了极端情况下的不幸,更是描述了活着的信念意志,余华的语言并不优美华丽,但正是这样质朴语言让我感同身受。他没有过多的语言去描述福贵的苦难,但让我的心却悲痛万分,也许这便是我们口中所谓的命运。

  《活着》用第一人称的口吻向我们诉说福贵的苦难,但如果用心感受,他的经历充满了失而复得的喜悦与欢乐,他的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也曾让他欣喜万分

  他的人生态度,令我敬佩,他永远相信生活是属于每一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别人的看法,他是位普通的人没有高尚的品质,年轻时,他也曾败落家产,不思进取;他也曾在炮火下体验生活的艰辛,也终于明白家的温暖;当身旁一位位亲朋好友的逝去,他才悔恨,他才不甘,最后的日下那与老牛依偎的背影,那“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的无奈,或许是他对生命最好的诠释吧!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这是福贵的一个信念,也是《活着》这本书最打动我的一句话。每次看他在困难面前坚强的站起来,我的心就为之感动。

  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述的,活着不为别的,只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在那个世事更替的时代里,福贵由地主到败光家产,只有强迫自己接受事实。无论生活有多么打击,都不能忘记迎接明日的太阳。

  活着,不只是为自己活着....

  《教育究竟是什么》   

  读书心得分享人:小教2001贾馥琳

  在这学期我们开设了教育学这门专业课,在课上老师给我们分享了这本《教育究竟是什么》,课后我去图书馆找到了这本书,开始了我的阅读之旅。这本书集结了100位思想家所谈的教育,这本书还没有读完,但是读了部分我就在思考什么是教育。教育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教育所发挥的职能是人工智能或是冰冷的计算代码数据可以代替的。在选择师范类院校的同时,我的舅舅对我说:“以后所有的职业都有可能被人工智能所替代,但是唯独教育不会被替代,因为教育是有温度的”。不仅起到传授知识的作用,同时也要育人,要教会人处世为人。

  很庆幸在我的求学之路上遇到过很好的老师,他们总是我在低谷时的一束光,照亮我前方的路。高中时,我所遇到的所有老师,真正意义上算是好老师。他们不会因为一个学生的学习好坏而定义他们,老师会发掘学生的潜力,鼓励他们一点点进步。那么就有另一个问题,什么是好老师?好老师的标准并不是说只要你专业知识够扎实就可以的。在我的认知中,做老师和做一位好老师本质上是有很大区别的。好老师不仅要求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还要具有高尚的人格,可以为学生做一个榜样。试问在我们还未踏上讲台的时候,就会因为一件小事去片面看待一个人,将别人的心思恶意揣度,那当你成为一位老师后,你可以保证自己完全不会嘛?没人可以这样做保证,这就是说人无完人,我们只有正确的看待事物,才能对学生产生正面影响。

  我的父母都是老师,每每谈到有关教育的内容时,我总会说起我的父母,他们从业二十余年,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很多优秀的地方。最重要的就是人文关怀。在读《教育究竟是什么》这本书时,我会思考,我们学的理论知识终究是死的,在网络上查也会有很清晰的定义,但是教育往往不是轻易可以被定义的,因为我们遇到的人不同,事情不同所以是变化的,是无法预测的,我们不能放弃学生,这是对职业最大的不尊重,既然选择了做一位老师,就要心中有信念,有理想,有方向。

  《爱弥儿》的读后感

  读书心得分享人:小教2001贾敏

  其实,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这跟你的受教育生涯是完全不同的。在我的家乡,小孩如果在一岁的时候还不会说话,村里人都会说这个小孩发育不好、智商不够等等。可是卢梭说过,急切的教孩子说话,丝毫是没有意义的,这样只能产生相反的效果。孩子会因为急躁,说话会更迟更乱。两岁到十二岁的孩子就开始慢慢的上幼儿园,而家长也开始了“念经”: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要把学习搞好,考个好大学。而卢梭认为在这个时期的孩子思维能力还不成熟,这时的教育应该注重感官教育和体育锻炼。如果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发育良好、健康强壮、每时每刻都在蹦蹦跳跳、没有丝毫痛苦的无忧无虑的样子,那么就可以毫不犹豫地断定他成年后会是一个思想敏锐、身体强壮的人。十二岁到十五岁开始智育教育,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有益、具体的知识并对知识进行严格的选择。可是现实中并不是这样子,老师在上课时不管那些不爱学习这门课的孩子,也不去跟他们谈谈心,而是只在乎那些学习好的学生。我们都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一个学生不喜欢某一课程时,我们应该去寻找原因,解开心扉,再次去增加他对这门课的兴趣。要培养孩子具有获得知识的能力,这样才能使孩子的思维开阔,头脑聪敏,能够随机应变。在十五岁到二十岁开始德育教育,主要是培养善良的感情、善良的判断和善良的意志,其核心是博爱,爱一切人。去培养孩子的品质性格各个方面,做一个良好的公民。并且告诉孩子关于男女之间的故事,不要选择逃避,在谈恋爱方面要找门当户对、性格互补等的另一半。而在二十岁之后,关于婚姻的教育。在结婚之前要认识到孩子已经能够承担婚姻的责任,再去选择考虑是否结婚。

  《平凡的世界》 读书心得

  读书心得分享人:应心2001尤诗鸽

  如果我们注定平凡,那奋斗的意义何在?

  在本书开头,主人公孙少平是个吃不饱饭的农村学生,衣衫褴褛,穷困潦倒。而结尾少平是个普普通通的煤矿工人,且身体残疾,历尽坎坷。自始至终,他都没有脱离生活的艰辛,没有脱离所谓的“社会底层”。

  少平的哥哥少安,6岁开始干农活,13岁辍学,帮父亲撑起风雨飘摇的家,后来凭借精明强悍和果敢坚毅成为双水村的“冒尖户”,也成为村里人脱贫困的带头人。可是他的生活又何曾有过风平浪静、功成名就,创业之路困难重重,无数次陷入困顿;与初恋润叶被命运打散,默默咽下满腹苦水;好不容易看到好日子在招手,陪她一路走来的妻子又身患重病要离他而去。

  生活中的我们不也如此吗,你奋力拼搏,你兢兢业业,你逆流而上,然而最终,你发现自己被冲回了宿命的浅滩,一切回归平淡,或许变得更糟。你拿出最大的力气扑腾,却发现根本没有激起一朵水花。

  既然如此,我们奋争的意义何在?

  在时代洪流的冲击之下,个人的力量是那么微不足道,又或许最终一切都会归于平静。但这种奋斗本身就有意义,这就是我们的生活。

  当我们不愿拘禁在逼仄的环境里,当我们去寻求更深刻的经历,当我们经历了感情的发生与破灭,当我们担起了我们该担起的责任,当我们最终平静的接受了命运的苦乐交织,我们也就面对了更新鲜的世界,更温暖踏实的内心,更深厚广博的生命体验。

  一个平凡人最伟大之处可能是:无论身处何种处境,都尊重并热爱自己的生活。

  《爱弥儿》读后感

  读书心得分享人:小教2001李思萌

  读完这本书我感受颇深,卢梭通过引入了一个虚拟孩子——爱弥儿,向我们阐述了人类的五个阶段。婴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和恋爱婚姻。《爱弥儿》一书中,卢梭当时笔下的“现状”同我们今天21世纪的现状多差无几。这是一个可悲的事实,为什么明明过去几十年了,这个“现状”还是现状。比如书中提到的“束婴”,这点我深有体会,我从小在舅舅家长大,我是看着舅舅家的小妹妹长大。在妹妹从医院抱回家后,我家里人就把她的两条腿捆住,然后裹上小棉被。我问舅妈,舅妈说这样是为了保证妹妹的腿型,而和舅妈几乎同期有小宝宝的阿姨们也都是这样做的。可是并没有任何试验证明,“束婴”是正确的,自然生长对孩子是不利的。我们对儿童的教育从观念上就错了。错在哪里了?这激发了我的阅读兴趣,错在我们用成年人的思维对待孩子,错在我们用成年人的方法教育孩子。确实是这样的,许多家长宠溺孩子,怕他们造受到一点危险所以把孩子保护的很好。但这恰恰是不对的,我们不应该去思考怎样保护孩子,而应该去教育孩子如何保护自己,应该适当的让他们去接受考验,看似危险实则是在分散危险。父母不能保护孩子一辈子,而且人固有一死,我们不应该是去预防危险,死亡,而应该去教会他们如何面对危险,如何面对生活。作者主张让孩子接受自然的教育,我十分赞成这个观点,然而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因为我们不可能将孩子放在孤岛上把周围的人都隔离开。那么在这个现实社会生活中,教师的作用开始凸现,这要求教师要保持纯朴,热情,善良,公正等所有的美好。教师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低年级段的孩子十分善于模仿,家长,教师便是他们模仿的对象,而在孩子心目中教师是完美的,他们崇拜教师,这就更能体现出一个好教师,好榜样的重要性。教师还必须正确了解学生的发展阶段,在正确的阶段教给他们合适的知识,切不可操之过急。我们要谋定而后动,锻炼孩子的身体,充实他们的心灵也是十分重要的。